电话图标

189-1283-6642

new
center
新闻资讯

道路照明灯的安装高度和间距如何确定?

道路照明灯的安装高度和间距是影响照明效果的关键参数,需结合道路类型、宽度、交通流量及灯具配光特性综合确定,核心目标是保证路面照度均匀、无明显暗区,同时减少眩光和能源浪费。以下是具体的确定原则和参考标准:



 一、安装高度的确定

安装高度(灯杆高度)主要取决于道路宽度和灯具配光范围,高度不足会导致照明范围窄、边缘照度低;过高则会降低路面中心照度,且增加灯杆成本和风荷载风险。


按道路类型参考标准:

  支路/小区道路:宽度≤6米,灯杆高度通常为6-8米。此时灯具的配光可覆盖路面全宽,且不会因高度过高导致中心照度不足。

  次干道:宽度6-12米,灯杆高度多为8-10米。若单侧布置灯具,需保证高度不低于道路宽度的1.2倍(例如8米宽道路,高度建议≥9.6米);双侧对称布置时,高度可适当降低。

  主干道:宽度12-20米,灯杆高度需10-12米。双侧布置为主,单侧布置时高度需更高(如12米宽道路,单侧高度≥14米),避免路面两侧照度差异过大。

  高速公路/快速路:宽度20-30米,主车道灯杆高度12-15米;若为互通立交或服务区,常采用高杆灯(20-35米),通过大面积配光覆盖宽幅区域。

  特殊区域:如十字路口、广场等,需结合照明范围选择高度,高杆灯可根据覆盖面积提升至20米以上。


其他影响因素:

  灯具配光曲线:“宽配光”灯具(光线扩散角度大)可适当降低高度;“窄配光”灯具(光线集中)需提高高度以扩大覆盖范围。

  周边环境:若道路两侧有高层建筑,需避免灯杆高度低于建筑高度导致遮光,必要时提高高度或调整安装角度。



 二、安装间距的确定

间距(相邻两灯杆的水平距离)需与高度匹配,确保相邻灯具的照明范围有效衔接,避免出现暗区。通常以“间距≤3倍灯杆高度”为基本原则,具体如下:


按道路类型参考标准:

  支路/小区道路:灯杆高度6-8米,间距建议18-24米(约3倍高度)。因交通流量小,对均匀性要求稍低,可适当放宽至3.5倍高度。

  次干道:高度8-10米,间距24-30米(2.5-3倍高度)。双侧布置时,单侧间距可略大(如30米),通过两侧交叉覆盖保证均匀性。

  主干道:高度10-12米,间距30-36米(3倍高度)。需严格控制间距,避免因车流量大、车速快导致暗区影响安全。

  高速公路/快速路:高度12-15米,间距36-45米(3倍高度)。若采用高杆灯(20米以上),间距可扩大至50-80米,利用顶部多灯具组合实现大范围覆盖。


其他影响因素:

  灯具功率与光通量:大功率灯具(如200W以上LED)光效高、照射距离远,间距可适当加大;小功率灯具(如100W以下)则需缩小间距。

  配光类型:“截光型”灯具(光线集中向下)需缩小间距;“半截光型”(允许少量上射光)间距可稍大。

  特殊路段:如弯道、坡道处,需缩短间距以增强照明连续性;隧道出入口附近,间距需加密以缓解“明暗适应”问题。



 三、高度与间距的匹配关系

两者需形成合理比例,通常遵循“间距=2.5-3倍高度”的经验公式(适用于大多数主干道和次干道)。例如:

高度10米的灯杆,间距建议25-30米;

高度12米的灯杆,间距建议30-36米。


若比例超过3倍,易出现路面照度不均匀(中间暗、两侧亮);比例低于2.5倍,则可能导致能源浪费和眩光增加。



综上,安装高度和间距的确定需以道路实际参数为基础,参考国家规范(如《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》CJJ 45-2015),并通过照明模拟软件(如DIALux)验算,实现“安全、均匀、节能”的照明效果。